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“智慧城市”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。从重庆的“宜居韧性智慧城市”实践到天津的绿色转型探索,从人工智能法规的完善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,各地代表结合区域特色与技术创新,提出了多维度的智慧城市发展方案。本文将结合两会内容,从基础设施建设、治理能力现代化、绿色低碳转型、科技驱动创新等维度,系统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路径。
一、以基础设施为基,构建智慧城市骨架
交通与空间优化
重庆市提出“城建六大攻坚行动”,包括科学城隧道、轨道交通网络加密、排水管网改造等,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升级缓解城市拥堵,提升居民出行效率。例如,轨道交通分担率的提升计划,通过站点优化与路网联动,强化“最后一公里”接驳服务,打造“15分钟生活圈”。
数字化与韧性提升
重庆同步推动“海绵城市”全域建设,结合“数字管线”技术实现地下管网智能化监测,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预警体系,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。天津则在氢能基础设施领域发力,计划2025年前投建20座加氢站,推动氢能重卡产业链发展,为新能源交通网络提供支撑。
AI赋能政务服务
云南“七彩云端App”推出的全国两会AI助手“小彩云”,依托DeepSeek-V3大模型,实现政策解读与民生服务的“双向对话”,将复杂政策转化为结构化信息,推动政务服务从“单向传播”向“沉浸式交互”转型。
数据驱动的协同治理
重庆提出构建“市与区县高效联动”的治理体系,通过数字平台整合城市运行数据,实现风险预警、环境治理、社区服务的闭环管理。例如,社区停车综合治理与“潮汐摊位”等创新实践,体现了精细化治理的落地。
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
天津代表建议强化资源循环产业链政策支持,利用区块链技术规范回收体系,并推动清淤淤泥资源化利用。例如,于桥水库清淤工程将淤泥用于矿山修复,实现生态治理与资源再生的双重效益。
产业绿色转型
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提出建设“AI+智能工厂”,通过绿色石化基地与新材料研发,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。同时,天津荣程集团计划以氢能技术为核心,构建新能源运输网络,助力京津冀区域碳中和目标10。
人工智能规范化应用
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建议加快制定AI行业准入标准,特别是在医疗、教育等民生领域,需明确技术应用边界与责任归属,并建立生成内容溯源机制,防范虚假信息传播。
国产算力与基础软件突破
天津麒麟软件提出“基础软件先行”战略,通过国产操作系统筑牢算力底座,推动各行业数智化转型。这一路径不仅降低对外依赖风险,还为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供安全可信的底层支持。
民意直通与智能交互
人民网“我给两会捎句话”活动引入智能语音留言功能,通过AI引擎将口语化建议转化为结构化文本,降低公众参与门槛,推动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实践。
社区治理与民生服务融合
重庆试点“城市治理全面融入社区”机制,通过物业协同、停车治理、流动摊贩规范等举措,将智慧治理延伸至基层,实现“城市功能完善”与“生活幸福感提升”的双重目标
2025年两会描绘的智慧城市蓝图,既包含基础设施的“硬支撑”,也强调治理能力与生态文明的“软实力”,更以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为双轮驱动。未来,需进一步平衡技术应用与伦理规范、短期效益与长期可持续性,让智慧城市真正成为“以人为本、科技向善”的现代化治理典范。